新聞詳情
海棠花開,古韻歸來發(fā)表時間:2022-02-21 15:16 著雨胭脂點點消,半開時節(jié)最妖嬈。 春寒料峭,細雨綿綿。我們一行人來到位于市中區(qū)安谷鎮(zhèn)的文物南遷博物館。 1933年2月至5月,故宮、北平古物陳列所、頤和園和國子監(jiān)的19557箱文物(其中故宮1.3萬余箱)從北平運抵上海。1936年底,南京朝天宮庫房建成后,文物被運抵首都南京。1937年淞滬戰(zhàn)役爆發(fā),這批南遷文物加上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(今南京博物院前身)等單位的文物,分三路在日軍炮火下緊急西遷,開始了長達10年的萬里西行,運抵四川,直至抗戰(zhàn)后被運回南京。 從文物看興衰,走進博物館,感受歷史的脈搏。 進入博物館,四周靜寂無聲,唯有雨聲陣陣。同學們都沉浸在歷史的莊嚴中。 漢代燈油盞、清代五彩花瓶、景德鎮(zhèn)粉彩點心罐……造化百轉(zhuǎn),靈思滿腔,遺蘊留香。多少斑駁,仍舊驚艷了時光。雨聲中,那些風流年歲的斯文與謙和,隔著百年光陰與我們悄然對望。 更讓我們敬佩的是文物南遷中那些英雄們。倉皇南下,多少心酸。誣陷、懷疑、反對,運輸條件的限制……厚重的陰影籠罩在他們身后。對文物的熱愛,對歷史的尊重,對恢復(fù)中華的盼望,一腔熱血逼他們奮勇向前。 誰說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,誰說污泥滿身的不算英雄! 一肌一容,盡態(tài)極妍,縵立遠視,而望幸焉! 走進博物館,感受歷史之美,領(lǐng)略時代豐碑。陶瓷上余溫未盡,當年的風華猶可見也。筆墨金石皆為華夏之盛章,幾經(jīng)輾轉(zhuǎn)攜來前塵浩蕩,如約傳世璀璨聚一堂。 走出博物館,心中感慨萬千。驀然回首,一雕一琢,一筆一畫,鑄成脊梁,自天道蒼茫,自萬古恒昌。 ![]() 圖文:八年級4班 編輯:代銀平 審核:趙凌燕 ![]() |